1967年波尔量子理论的提出者,波尔量子论的局限性?

用户投稿 207 0

关于1967年波尔量子理论的问题,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1967年波尔量子理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波尔量子论的局限性?

波尔量子论不但回答了氢原子稳定存在的原因,而且还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和类氢原 子的光谱现象。氢原子在正常状态时,核外电子处于能量最低的基态,在该状态下运动的 电子既不吸收能量,也不放出能量,电子的能量不会减少,因而不会落到原子核上,原子不 会毁灭。

当氢原子从外界获得能量时,电子就会跃迁到能盘较高的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 电子不稳定,就会自发地跃迁回能量较低的轨道,同时将能量以光的形式发射出来。由于 两个轨道即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是确定的,且轨道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所以发射出光的频 率有确定值,而且是不连续的,因此得到的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

但是 ,玻尔的原子模 型却无法说明多电子原子的光谱,甚至不能说明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也就是说,玻尔 理论虽然引用了普朗克的量子化概念,却没有跳出经典力学的范围。而电子的运动并不 遵循经典物理学的力学定律,而是具有微观粒子所特有的规律性——波粒二象性,这种特 殊的规律性是玻尔在当时迳没有认到的。

波尔的量子假设,怎样推导出氢原子的半径?

  波尔理论基态氢原子能量E1=-13.6ev  动能Ek1=1/2mv^2=E1势能Ep1=-eφ1=2Ek1=-27.2ev  φ1=27.2Vφ1=Ke/rr1=9x10^9x1.6x10^-19/27.2=0.528x10^-10m  基态氢原子的半径r1=0.528x10^-10m  激发态氢原子的半径rn=n^2r1=n^2*0.528x10^-10m

  波尔理论 基态氢原子能量 E1=-13.6ev   动能Ek1=1/2mv^2=E1 势能 Ep1=-eφ1=2Ek1=-27.2ev   φ1=27.2Vφ1=Ke/r r1=9x10^9x1.6x10^-19/27.2=0.528x10^-10m   基态氢原子的半径r1=0.528x10^-10m   激发态氢原子的半径rn=n^2r1= n^2*0.528x10^-10m

“波尔建立了量子理论,解释了各种原子发光现象。”这句话对吗?

原子发光应该是爱因斯坦研究光电效应时提出的,他首次将光看成不连续的能量段,玻尔主要是构造了氢原子模型,并提出了一系列假定的公式,这些公式后来被量子力学所证明,但是QM给出的是更精确的结论。

波尔理论为什么提出?

卢瑟福原子模型提出后,人们发现这个原子模型不稳定,还需要完善。而波尔模型可以看出基本上是以卢瑟福模型为基础的,引入了量子理论,很好的解释了氢原子的一些谱线。

可以说波尔理论的提出是物理学发展特别是量子理论和光量子理论的发展的必然产物。

波尔理论的基本内容?

原子能量的量子化假设、原子能级的跃迁假设、原子中电子运动轨道量子化假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1967年波尔量子理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1967年波尔量子理论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